本期嘉賓:程毅老師
所屬行業:家庭教育
客戶介紹:老鮑對話標桿第346期,邀請了美國雙博士爸媽IP創始人之——程毅老師。他是理學博士、工科博士后、材料公司研發科學家,現居美國。知名著作有《家是另一個學校》。他和太太兩人共同創立了“美國雙博士爸媽”IP,視頻號獲得50萬+關注,是第一批海外原創自媒體博主。
本期詳解雙博士家庭教育博主,如何將視頻號做到粉絲50萬+。歡迎一起走進這次特別的對話!
創始人創業歷程
老鮑:程老師介紹一下你們的業務吧。
程老師:我叫程毅,我們的帳號名字叫美國雙博士爸媽,我是其中一個博士,我太太是另外一個博士。我是在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的凝聚態物理學攻讀博士,然后在馬里蘭大學做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博士后,研究方向是生物物理和生物材料這個方向,我現在在一家科技材料公司做研發科學家,主要做材料的成像和分析。我太太她是馬里蘭大學的教育學博士,之前在哈佛進修過,曾經在特拉華州做過教育廳的專員,現在在一家私立的 K12 學校教中文。
我們是 2016 年開始做微信公眾號,最開始是以圖文的形式,從 2021 年開始,有了視頻號之后,我們就開始琢磨,怎么樣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來呈現我們的內容,由于我們是高度原創,視頻質量還不錯,很快就成為了第一批海外原創的自媒體人。
我們店鋪主要依附于小鵝通這個平臺,讓我們有機會,可以把我們的知識內容放到視頻號的平臺上,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家庭教育,另外一個是國際教育。
家庭教育這部分是圍繞著我和我太太寫的一本書展開的,這本書叫《家是另一個學校》。為什么叫《家是另一個學校》,我們提倡的觀念是,家是除了家長可以教育孩子的地方,也是家長自我成長的一個地方,家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的學校,針對這本書,我們也有配套的視頻課內容。
在國際教育方面,因為我跟我太太都是長期旅居美國,我在美國有 10 年的時間是在高校里面,所以我們對教育體系內部比較熟悉,也比較有洞察力,所以我們主要跟大家介紹美國的教育,我也會帶大家走訪美國的各大名校。
老鮑:我有個好奇的點是,你之前研究的是物理專業,你也算是以斜杠的身份加入到教育學中,想問一下你當時是怎么考慮加入進來的?
程老師:我太太是一個文科生,她比較善于開創一些新的項目,她當時看到微信公眾號不錯,所以她就注冊了一個開始寫。但是我太太是屬于那種特別有激情,但是執行力偏弱的人,于是當時寫文章的任務就落到了我這個理工男的身上,我是理工科出身,平常經常寫科研論文,寫作會比較嚴謹,所以我就非常認真地開始寫。
結果后來發現我太太寫的文章閱讀量沒有我寫得高,于是我開始去幫我太太做一些教育分享。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我那時候也正好做了爸爸,兒子年紀很小,我自己對家庭教育也很感興趣。我也不知道怎么教小孩,所以我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一并去幫助大家解決教育的問題。
因為我每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教育類的文章都是原創的,我自己寫的過程中都會做大量的調研,在這個過程中,我其實把我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就理得很清晰了,所以這個過程也幫助我做了一個量變的積累。
我們 2021 年開始做視頻號也是抱著一邊學習一邊分享的態度,當時趕上了視頻號平臺發展的時間點,也跟平臺一起成長了,視頻號后來發展得蠻快的。
我在直播間也會被經常問到,博士為什么要做直播?我覺得有三點。第一,我覺得中國最應該掌握流量的實際上應該是知識分子,我覺得網上有很多有誤差的、有誤導性的,沒有科學根據的,可能單純只是吸引眼球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的就是內容是參差不齊的。除此之外,我認為如果你是認知是比較高的一批人的話,我覺得是有義務去傳播一些正面的,還有價值的、有邏輯的、有營養的、有數據支持的一些內容,你不僅有能力,而且應該是有義務去做這件事情。
在哈佛大學有一位叫托尼瓦格納的博士,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對我和我太太影響都非常深刻。他說“這個世界不在乎你知道什么,這個世界更在乎你運用你的所學去做了什么改變“。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就是,你學到的一定要教人,只有傳遞生命才有意義。
第二點是,英文里面有一個單詞叫做“gift”,它有兩個含義,一個意思是天賦,另外一個意思是禮物。禮物它只有在我去跟別人分享之后,它才能成為一個禮物。那天賦也是一樣的。我的天賦我放在兜里面,沒有任何人知道,那你對社會的影響是0。但是如果說你把你的天賦跟社會去分享,你的天賦影響更多的人的話,那你這個天賦才能真的產生價值。
第三點,我們這個時代在快速地變化,這個時代其實沒有鐵飯碗,你需要有與時俱進的能力,這個可能是真正的鐵飯碗,才能不被時代拋棄的。那不被拋棄最好的方法就是躬身入局,擁抱新事物。我之前也在視頻號聊過,零流人才跟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區別,我覺得即便你做不了零流人才,做一個跨界人才也可以。
課程產品
老鮑:想問一下程老師,什么時候開始決定做課程的?
程老師:我們推出的第一個課程是家庭教育方面的,我因為我們這兩本書推出來之后很多人會去讀,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會發現,大家在讀第一遍時大概只能吸收 20%-30% 的內容,那還要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很多家長沒有這個時間通過反復閱讀去獲取內容,那么我們當時就想能不能把這些內容做成視頻課程,一個是加強大家對于輸入內容的了解,另外也是為了照顧到很多家長。
所以我們做課程最開始的時候也是為了幫助大家,可以讓大家在開車的時候也能聽一聽,閑暇的時候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也能學一學。
所以我們第一個課程“國際視野下的家庭教育課程”是一個 100 節的視頻課。這個課程可以幫助大家學到國際視野下的家庭教育思維和方法。
針對國際教育這一塊,我通過直播的形式,帶大家走訪了很多美國的大學,每一所大學我都是精心準備,所以當時就有個家長說,程老師這些你都免費給我們,我們不好意思,你要不把它變成課程,我也付你點錢,我們也不好意思白蹭你的免費講解。所以后來我就把我所有的名校訪校也做成了課程。
其實每一節課、每訪一個學校成本還是蠻高的。像如果我飛到西海岸的話,一張機票可能就 1000 美元,旅館一晚上可能要 200 美元,我還要拿著云臺,帶大家走大概兩三個小時,其實這個成本和付出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課程其實不賺錢,基本上就是持平的狀態。
所以在課程營收這一塊我們的成績不算突出,但是在內容方面,怎么樣去打造精品內容,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這也是我們最初做課程的一個初衷。
IP打造方法論
老鮑:你視頻號上面有50 萬的粉絲,想問老師是怎么讓號成長的,能給我們分享一些感受嘛?
程老師:從運營角度上講,我們其實正好趕上了視頻號平臺的一個上升期,能達到這個體量和時間有很大的關系。從內容創作角度上講,第一點我覺得是量變到質變,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個是亙古不變的。我們視頻號第一波粉絲就是從微信公眾號來的,微信公眾號我們積累了大概有6-7年時間的粉絲,你的收獲會和你在平臺上投入的時間成正比的。
那第二點就是我經常跟大家說1萬小時定律,要去花時間洞悉事物背后的邏輯,深入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發現自己的差距,掌握平臺的規則,是實現從線性增長到指數型增長的一個關鍵的一個因素。
在短視頻領域很簡單,吸引眼球的三個“B”。第一是baby,嬰兒是很可愛的 。第二是beauty,美女也很吸睛,很養眼.第三個就是Beast,野獸還是非常讓人崇敬的,這個是吸引眼球的底層邏輯。最后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內容,一定是內容為王,如果你的內容沒有獨特性的話,你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你要去定位你自己,你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未來展望
老鮑:你覺得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作為家長來講,應該怎么樣去面對未來的家庭教育?
程老師:人工智能時代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它讓我們人類有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讓我們去思考,我們做事情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么?我們跟人工智能的差異在哪里?曾經有人問過伊隆馬斯克,說”如果說你做的事情人工智能可以比你做得更好,那你會怎么樣去選擇?”
伊隆馬斯克思考了幾秒鐘,他說:“你知道嗎?我的所有的這些公司,Space X、特斯拉等等,我每天可能會花十幾個小時去工作。如果說我意識到我的工作能夠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話,那我會重新思考有哪些事情是值得我去做的。”
他說,如果人工智能比我們做得更好的話,那我們能做些什么?我們要做些什么?嗯,所以人工智能對于家長教育孩子來說的話,我覺得就是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把我們人跟機器區分開來。
人工智能未來有沒有可能比我們更加智慧,能夠完成很多我們不能完成的事情,那是很有可能的對不對。我覺得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的話,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的發明,第三次是計算機,我覺得第四次可能就是人工智能跟各個行業的結合。所以對于家長來說的話,我覺得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樣去過好你的生活,怎么樣去做一些獨特的事情,讓你的存在更有價值。
另一方面,其實人工智能可以有很多的加持,比如說自主學習,像我兒子現在他很多東西都是直接ChatGPT上面去檢索的,他已經不需要老師了,課堂和教學只是一個形式而已。我們發現,授課這些東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我們究竟怎么樣跟它共生共存?教師是不是還需要我們?是不是還需要教師去教授課程,所有這些東西都可能會被重新顛覆和重塑。
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把它看作一個潛在的威脅,而是應該把它看作一個技術進步的東西。因為任何一個技術,都是一個工具,取決于怎么去利用這個工具,取決于人們怎么看待這個工具。
所以我覺得技術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技術肯定是要往前走的,但是我們要在技術的革新之下,去找到我們自己的位置。